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心动态 > 中心要闻

刘会武主任接受央视采访:科技创新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4-01-23 16:12:28 阅读量: 作者/来源: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明年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对此您怎么看?

刘会武: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中央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总的工作要求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十二个字。这个“立”字我理解就是要体现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才能保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2、过去一年,中国在航天、量子计算机、极深地下实验室等多个科技领域取得成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那您认为新的一年,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重点工作?哪些领域需要重点发力?

刘会武:2023年,我国通过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的一系列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科技工作领导管理体制,为科技创新腾飞奠定了基础。新的一年,我国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要坚持科技创新围绕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展开,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

3、在多个部委的新年工作计划中,都强调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新的一年,您认为应该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能否举例说明?

刘会武: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建立在科技、数据、资本等生产要素之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主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跟未来产业。它实际上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们的产业、生产力结合的过程,

举例来说,依托无人驾驶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动力电池的发展,我国部分城市开始探索无人机送货、商业化载人飞行等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汽车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点方向;依托人工智能模型的不断成熟,可以建设产业大脑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各类基于大数据之上的互动产品。

4、您如何看待“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面对国际竞争,中国该如何更好地做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维持竞争力?

刘会武:近年来中美科技战略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变世界竞争格局,全球各国竞争主要集中在对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上。

新科技革命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提供机会,各国纷纷围绕关键领域展开布局。以往中美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美国的发展模式是“科技主导型”,以跨国企业为主体,掌控产业链最高端科技,向全球各国布局产业链。中国的模式是完整的制造业基础、强大的制造能力和精细的产业链分工。中国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容易被掌握高端环节的发达国家“卡脖子”,中国制造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跨国企业。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难得的赶超“机会窗口”,我国需要通过科技自立自强,下好“先手棋”,掌握发展主动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做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解决“卡脖子”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促使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三是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

5、新的一年,如何更好地帮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刘会武: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就要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企业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说,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平台型企业、央企国企的龙头带动作用,持续提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布局能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要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要强化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企业基础研究,鼓励具备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企业基础研究,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在政策引导、资源共享、激励保障方面建立长效机制。